• 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5 16:34 浏览次数: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1日、5月22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广大师生高度关注,纷纷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途径认真收听收看大会盛况。对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一致认为,篇幅短、用时少,风格平实,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担当意识与坚韧力量,广大师生反响热烈。党委宣传部、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燕山学院等一些单位组织了观看。

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教授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新基建”的表述让人印象深刻。在疫情冲击下,面对消费、出口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基建投资还将是稳经济的重器。但以铁公鸡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已经让位于以5G基站为代表的“新基建”。“新基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了基建投资以新的时代内涵。“新基建”不仅可以稳经济,还可以促创新。在这轮新竞赛中,山东要放大优势乘势而上,用好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争取在此轮“新基建”竞争中,有所作为。

保险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文广教授说,我比较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险的论述,报告中有五次提到“保险”,涉及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以及服务对外开放领域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保险作为一种完善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突出体现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保险业在我国是朝阳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10到20年的时间里,仍然是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有可为。

党委宣传部部长于洪良表示,总理再次强调“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自2015年“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在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提及的话题。当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建设“双一流”是指南针,也是导航仪。这需要每一所大学站准位定好位,积极作为,夯实自信,强化知难而进的决心,修炼“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多续柴、紧烧火、慢揭锅”;不东张西望,不左顾右盼,以理性之举、沉潜之力与积淀之功,才有利于一批大学和学科早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中国战胜疫情和走向未来的必胜决心和坚定信心。今年还有200多天,我们既要巩固防疫成果,又要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的艰巨任务,2020年全国人大会议是近年来唯一没有提出年度经济增长指标的全会,着重强调“六稳”“六保”既有战略性,又有针对性。特殊之年,我们要克服艰难险阻,制定各项积极应对措施,打好基础,留取青山,赢得未来。

燕山学院党委书记王松说,“民生导向”是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最深感受。从“六稳”到“六保”,突出“民生导向”,彰显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和“为民务实”的责任担当。总理指出的“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等,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张洪博士说,政府工作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始终秉持这一原则,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深受感动并且倍感自豪,作为高校教师,我一定努力把伟大祖国的故事传播到更多人身边,把正能量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葛宁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总基调是积极、务实和自信。积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以积极的政策举措去化解我们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务实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判上,又体现在解决问题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有效的措施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愈加坚定,要坚持思想引领,切实教育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山东财经大学第一书记志愿团队的师生倍感振奋,青年大学生纷纷表示要利用《第一书记标准化系列手册》和开发的大数据平台,为贫困村提供全面的服务和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奉献青春力量”。财政税务学院辅导员李建永这样说。

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赵立霞表示,当总理提到“今年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时,我感到责任重大。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要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要做好“暖人心”的就业服务工作,教育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毕业生提供与自身条件匹配的就业机会,努力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任务。

继续教育学院团委书记沈杰认为,我们既使已经取得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但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严峻的外部环境,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样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心理,而更应该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共克时艰。我们不能对外部力量寄于太多希望,而只有自身强大起来,才能真正地闯关夺隘、增强面对各种挑战的必胜勇气与实力。

金融学院2019级研究生朱晓沛表示,听取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深深地感受到党和国家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居民的医疗保险到企业的减税降费,从降低污染物排放到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可能我们生活中享受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福利却是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去实现的。当听到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地说:“一定做到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时,我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会越来越强大。

“今年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求真务实,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作为毕业生,我更关心就业问题,报告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提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怀关注”。工商管理学院2016级学生光宏扬这样说。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学生姜雯激动地说,政府工作报告像一针“强心剂”,一颗“定心丸”,使人心安。尤其是在今年这样一个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特殊时期,工作报告的每一条工作总结,每一项未来部署都像是在告诉我们“你看,我们现在很好,我们未来会更好”。那句“生命至上”更是充满诚意与温暖。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开拓进取,把青春奋斗融入中国梦。

(供稿审核人:于洪良)

鲁ICP 备00000000号-1 鲁公网安备 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