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红楼梦》悲剧精神超越性及对当代大众文学的启示 宿宸辰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03 19:34 浏览次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精神不仅是作者人生、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影射,更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悲剧精神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对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极大丰富,更赋予了作品跨时代的价值,对当今的大众文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启示作用。本文将从《红楼梦》悲剧精神的超越性及其对当代大众文学的启示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首先,红楼梦悲剧精神具有超越性。《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超越性,主要体现在悲剧人物塑造的求真、悲剧意识的哲理性上升和悲剧审美精神对文化背景的超越三个方面。

其一,《红楼梦》强化了悲剧人物塑造的求真精神。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常具有相似的面孔,多为道德上完美无瑕的人、身份地位上弱小无依的人,主要人物往往具有一定的“纯善”或“纯恶”的特点,颇有为了迎合悲剧性的写作需要特意塑造的意味。而《红楼梦》更加注重人物个体复杂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塑造出更加真实、饱满的形象,也因此体现出人各一面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是作者深厚底蕴的体现。

仅以核心悲剧人物贾宝玉和重要人物贾元春为例。贾宝玉具有超越时代的平等观念和超越常人的审美视角,心中饱含可以抛开血缘、地位、境遇的博爱。他能够被雨中画“蔷”的唱戏女龄官感染而忘我,能够关照平儿在恶俗的贾琏和威严的凤姐间周旋如“走钢丝”般的命运,能够越过经世致用的藩篱,排斥功名却被至情至美的世界深深吸引……但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贾宝玉也终究未能摆脱富家公子的浪荡与纨绔,未能脱去凡俗之人的烟火气息。而元春虽享有贵妃的荣耀与富贵,却饱尝了失去追求爱情、依赖亲情的自由之苦痛。她坐拥鲜花与珠宝,却在与亲人短暂重逢时“满眼垂泪……一语未终,泪如雨下”。这些多角度的充分关照人物体验与感受的、努力为人物“写真”的写法使得宝玉与元春的形象更加立体而真实。当我们回顾他们的人生与结局时,更加深了对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受与体会。

另外,古板的贾政、贪婪的贾赦、空虚的贾敬、卑鄙下流的贾琏,贾府的男主子们即使身份、境遇相似也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而他们的“人各一面”正映射出地主阶层不同的阴暗面,他们浓缩成的这个群体为这个家族、这个阶层的悲剧埋下伏笔,令人唏嘘并引人深思。

这些仿若作者眼前之人物的塑造,都是《红楼梦》求真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对作品中各类角色求真的追求,才使得这些人物得以不朽的同时,这部作品也成为中国古代悲剧小说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二,《红楼梦》实现了悲剧意识在哲学精神上的突破。《红楼梦》不再局限于关注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不再限制于某次挫折或某段苦难,而是上升到关注人生命运的高度上。

仅以“失路者”贾宝玉的体验和感受为例。如果说“大观园”是作者构建的理想国,宝玉心中的乌托邦,那么“晴雯们”的逝去则是有爱的、至情至美的世界惨遭毁灭的证据。宝玉曾悼念金钏,哀悼晴雯,缅怀黛玉,这一次次的追忆既代表着宝玉的情谊,也深蕴其无能为力做任何有效抗争的无奈。珍视的人离去,厌恶的人仍在,就好像他心中的理想与渴望正被攻击,而恶势力愈加强大。他想要反抗,却发现自己反对的正是自己所依赖的,正如即使是看似与外界隔离的大观园,也无法脱开时代与社会的影响,遗世而独立。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而又无可奈何的哲理:人生与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这一将悲剧与命运相联系的写法在西方悲剧中也许常见,但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却是突破性的。《红楼梦》的这一哲理性上升是中国古典悲剧的自我丰富——中国悲剧文学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人或一类人的悲惨世界,而是着眼于人类的命运,去探讨人生内涵。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盛筵必散……它们并非个人的多愁善感和小家庭的破败,它们也是众生的痛苦,而且是偶发性中具有必然性的、无法逃脱的痛苦。

由此可见,作者曹雪芹对人生的忧患远胜于对家国的忧患。这是作家对时代的超越,也是《红楼梦》悲剧精神跨越时代的价值所在——时间在前行,时代在改变,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也越发强烈,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也日渐深入,因此人生悲剧对内心的冲击力永远不会减弱。

其三,《红楼梦》实现了悲剧审美精神对文化背景的超越。

受到儒家“乐天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尤其是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很少采取“一悲到底”的情节推进模式,结局多以“大团圆”来处理,以实现的或虚拟的模式使主人公“团圆”,使受众获得安慰。而《红楼梦》突破了这一传统窠臼。大观园的毁灭、女儿们的失散让读者目睹了有情之天下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受摧残,见证了美好的审美理想必然的破灭,极为震撼人心;而“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在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更引人深思,唤起了人们对时代、人生悲剧的思索。

悲剧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人哭,而是为了让人想。《红楼梦》这一突破不仅是对读者感受层面的巨大冲击,更是对中国古典悲剧审美精神的丰富。

经过一代代学者的探索,目前对中国悲剧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中国悲剧文学是有是无”的争辩,而是如何在新文化土壤中传承像《红楼梦》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促进当代大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红楼梦》作为中国悲剧的经典之作,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现代化冲击后仍能直击人心,吸引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对它的阅读和研究之中,与其悲剧精神的时代超越性和跨时代意义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当今的大众文学而言,具备与当下文化环境相适应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精神内核至关重要。

另外,《红楼梦》悲剧精神对当代大众文学具有重要启示。

大众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个类别,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或通俗性,因受众面广,普及率高,容易在大众化人群中产生影响。在当前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文学以迅猛的态势扑来,文学的接受人群进一步扩大。面对这一发展现状,我们应该探索如何让文化产业成为传承与弘扬文学精神的有力武器,而不是变成消解文学精神的“凶手”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文学商品化与大众化的加强,文学创作与文化市场的对接更加频繁,与文化消费者的审美更加贴近。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在适当迎合大众的同时,创作更需得守住自身的精神内核。但是当代大众文学的总体创作存在着内容单薄、良莠不齐等共性,其品味、精神内核仍需进一步提升。因此,继承和弘扬像《红楼梦》悲剧精神一样的优秀作品中的优秀精神内核是当代大众文学健康发展的途径之一。

首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求真追求对当代大众文学具有启示意义。人的性格本是复杂的、难以捉摸的。性格的多元化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感,更易被大众接受。《红楼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它塑造的七百多个人物形象无论主次,个个鲜活生动,个性突出。作者把“求真”当作最高追求,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当代大众文学若要打造出同样生动传神、令人难忘的人物,也应该以“求真”为追求。

此以当代极为畅销的悲情小说《小时代》的主人公顾里为例:她是奢侈而傲慢的“富二代”,却不得不做冷酷而智慧的青年企业家,做在家庭与公司横遭变故时冷静应对的“铁娘子”,同时又是在疾病中隐忍不发、自尊而自立的孤独者,却也有着与普通女孩儿一样渴望被爱与友谊的鲜活的少女心。正是这样真实的形象使得顾里不平凡的身份、强烈的个性和传奇的经历更易被人们接受,也正是这样丰满的形象使得顾里所做的抗争、付出的爱以及内心的独白更加感人至深,也为她人生中的磨难更添悲剧色彩。这是当代文学对《红楼梦》悲剧人物求真精神一脉相承的体现,同时也印证了《红楼梦》求真精神的跨时代意义。

第二,《红楼梦》隐含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大众文学具有启示意义。

作品既是作家思想、情感、境遇的反映,也是国家、社会、时代的反映。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是文学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其反映方式、程度则体现了作者的高度与深度。在那个思想遭受压迫与钳制的时代,曹雪芹有着超越时代的忧患意识,能够跳出文化背景的束缚思索人生与命运,为人文精神的微弱火苗增添一把柴薪。如果说哲思是那个年代的微光,那么在思想充分解放、足够自由的当下,对美好品质的坚守、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则是指路明灯。在繁荣而复杂的当下,大众文学创作不仅要看到表象,更应时时关注并思考时代的隐忧。比如《琅铘榜》就以历史剧形式抒发了“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主张,启示人们坚守赤子之心,契合了当今的社会理想,又反映了潜在的“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抛弃初心,最终面目全非”的问题,因此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受到追捧;再比如《悲伤逆流成河》,以极度令人痛心的悲剧故事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欺凌的广泛关注和对学校家庭教育的反思,为解决问题创造了舆论条件,不负文学之使命,意义重大。

而且,《红楼梦》的审美精神对当代大众文学具有启示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悲剧结局的审美精神,我们不应片面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科学扬弃。当下,我们常常一面调侃“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乏味结局,一面又期盼着饱受苦难的人们得以善终;一面感受着至悲带来的冲击,一面批评着创作者的残忍冷酷。如果说“大团圆”的结局是对受众的人文关怀,用“总会出现的阳光”和“永不灭亡的温暖”给人以希望和勇气,那么“把美撕碎给人看”的结局则更富有震撼力,更能够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从而将矛头直指某些黑暗的中心。它们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糖果,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苦丁茶,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悲剧审美特质,又都是这个时代所不可缺少的。因此,运用什么样的写法取决于作品的主旨、作家的创作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悲剧效果,以及如何才能实现作品精神内核的充分表达。《红楼梦》悲剧审美的呈现方式堪称难以逾越的高峰,其高超成就对当代大众文学必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悲剧是人间一种独特的美,亦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在新文化土壤里,我国悲剧理论研究正日趋成熟,但悲剧创作发展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悲剧精神作为中国文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线索,需要不断从像《红楼梦》这样的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在时代的浪潮里自我丰富,抵御文学精神消减的危机,助力新时代悲剧文学和当代大众文学的新发展。

鲁ICP 备00000000号-1 鲁公网安备 00000000号